本报讯 空中救援将见“无人机”与“飞艇”的身影,各区每年至少建设或认定1处应急避难场所,地震预警信息可通过手机APP“秒发布”……近日,北京市应急办相关负责人在向记者解读《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时,透露了这些政策亮点。
《规划》指出,将推动无人机、飞艇等新技术的应用,完善警用、消防救援、卫生急救、红十字急救等空中救援指挥调度和综合保障机制。加大通用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科学设立起降点,支持政府航空队基地和临时起降点建设。充分利用部队和民航空中救援资源,提高快速响应和联合处置能力。
《规划》明确,及时对符合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进行认定,并每2年组织一次核定;制定配套的疏散安置预案,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各区“十三五”期间至少新建1个Ⅰ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每年至少建设或认定1至2处符合相关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在西城区、通州区、大兴区试点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城六区人员疏散掩蔽标志设置,建立相关标识标牌,实现紧急状态下人员快速疏散掩蔽。
“十三五”期间,全市将试点建设700个社区应急志愿服务站;每个社区(行政村)至少配备1至2名灾害信息员,全市灾害信息员数量达到15000人。全市注册应急志愿者规模达到本市常住人口规模的2%;各级学校每年组织开展2次以上的应急演练,确保每名学生每年接受公共安全与应急知识教育的日常教学和实践活动时间累计不少于8个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