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进入信买卖-应急物资供需平台小程序)
新冠疫情下,各行各业都受到重创,但与防疫有关的行业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公共安全装备网断定,公共卫生装备领域将会逆势获益。本文将以5个装备为出发点,全面分析疫情过后,公共卫生装备领域的走向。
01
口罩
口罩已成为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需求量最大的重要物资。据艾媒网报道,“国内口罩企业大多以中小作坊为主,生产技术及认证标准等全球认可度较低。”生产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本次疫情,将吸纳的资金和技术投入生产,将技术转换为标准,以掌握更多的市场主动权,这是国内口罩行业未来需要关注的方面。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2020上半年口罩行业基本会处于“旱涝保收”的平衡状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会有不错的收益。但是应当警惕,2020年下半年及2021年可能会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预计2021年口罩行业可能会面临比较大的行业调整,产量会大幅压缩。
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郝福庆表示,“对于一些企业担心将来产能过剩的问题,我们再次强调,疫情过后富余的产量,政府将进行收储,只要符合标准,企业可以开足马力组织生产。”
2019年11月1日,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牵头起草的《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正式实施,协会副会长李桂梅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外很多知名品牌企业已经在按《规范》进行口罩的研发和生产,并送至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检测,一批符合《规范》的口罩将陆续上市。协会也会定期向公众发布符合标准企业的名单,并培育品牌试点企业。
巨丰财经表示,2019年中国口罩产业产值已突破百亿元。而2020年受冠状肺炎疫情影响,医用口罩产值增长率将显著提升(增长率预计可达28%),将拉动整个口罩产业产值增长,预计2020全年我国口罩产值将突破130亿元。
中商产业研究院指出,专业性口罩市场不断占领市场,而低端的全纱布口罩市场份额会不断降低,这是一个必然趋势。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健康也不断重视,民用口罩也会向专业化发展。例如,日本的民用口罩就是现在国内工业用的杯状口罩。另外随着我国医疗产业改革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医用口罩行业也具有良好的发展机会。
02
防护服
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开始生产防护服。据天眼查公开信息显示,2020年2月1日-3月5日,我国共新增826家经营范围含“防护服”的企业,与去年同期比较,防护服企业同比增速高达2.565%。
孚日股份、华纺股份两大纺企均表示,随着消费者防护意识的提高,医用防护服、口罩行业具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将会把口罩及防护服等产能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业务。
除孚日、华纺外,还有搜于特、森马服饰、罗莱生活等知名企业进军医疗用品领域。对于服装企业跨界进军医疗用品领域,服装行业分析师马岗认为,医用、非医用防护服、口罩这块儿国内没有领导性企业,特别是口罩,需要国内企业建立专业研发能力,而不是赚快钱。
头豹分析师认为,目前中国正处于医疗防护市场教育期,市场空间广阔。未来,医疗防护用品品牌化发展将成为趋势,企业应借此机会建构品牌获取更多市场份额。
此外,还有不少服装企业也纷纷改造生产线投产防护服。新兴际华是主要从事军装被服生产供应的中央企业,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们“从零起步”,截至目前累计投入上百条生产线、7000多名职工,共生产医用防护服94.8万套,其中44万套已运达湖北等防疫一线。
2020年2月17日,美迪科(上海)包装材料公司医用一次性防护服生产车间正式投产。作为上海唯一一家具备生产医疗级防护服资质的企业,投产后,每天可产4000件。目前,首批5200件由奉贤制造的医用防护服已于当天凌晨发往湖北武汉,火速支援疫情一线。
2020年3月4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国内防护服的生产供应已经由十分紧缺转为能够满足需求,但防护服的生产供应仍不能放松。
曹学军指出,目前疫情在全球多个国家出现,部分地区疫情在加剧,防护物资也出现了紧缺的情况。中国是防护服生产的大国,我们也鼓励国内防护服的生产企业积极对接国外需求,按相应标准规范生产出口,为全球共同抗击疫情作出贡献。
虽然国内疫情正渐渐平稳,国外却相继爆发,中国作为纺织服装制造大国,世界对其防护服的输出需求只会激增,从而也会带动防护服材料等供应链环节的超量运转。比起口罩的原材料和市场,防护服的发展也不可小觑。
03
消毒液
自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开始扩散以来,个人防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源以及保护易感人群三大重点疫情防控工作,催生了巨大的消毒需求。
2020年2月13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重要医用物资保障和医疗资源调配保障最新进展情况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指出,中国消杀企业有563家,其中84消毒液生产企业中国有171家;中国手部消毒液生产企业83家;中国有医用酒精生产企业94家。
前瞻分析认为,由于疫情的爆发,2020年我国居民对消毒用品需求还将持续增多,84消毒液、手部消毒液、医用酒精三类重点消毒产品产量将大幅提高。
根据苏宁发布的数据,疫情发酵后,消毒洗手液的销量猛增了2315%;根据凯度消费者指数,2020年春节天猫平台消毒洗手液、消毒液和皮肤消毒护理产品增速同比分别增长37倍、33倍及21倍。疫情拉动整个消毒剂产值增长,2020年全年消毒剂产值预计将突破115亿元。
根据企查猫数据,目前我国共有超过10万家从事消毒液、消毒剂、消杀用品等相关业务的企业,主要分布在山东、广东等地。根据工信部的统计,84消毒液生产企业数量占比约为30%,医用酒精生产企业数量占比约为17%,手消毒液类占比约为15%。
此外,从我国消毒液主要生产企业来看,大部分企业生产的是次氯酸钠(84消毒液主要有效成分),如三友化工、万华化学、航锦科技、上海家化等。
目前中国消杀类产品的市场集中度非常高。根据欧睿国际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家用消杀产品市场中,市场份额第一的为威露士所属的威莱集团,占45.1%。滴露所属的利洁时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16.6%。此外,除了上述威露士、滴露的洗手液销售一空,近期蓝月亮、舒肤佳、花王、六神等日化品牌的消毒抑菌类洗手液也常常处于断货状态。
消毒液属传统化工行业,产品制备工艺成熟,行业集中度较低,所以企业分布也较为分散。从省份分布来看,消毒液产业的相关重点企业主要分布在靠近原材料、人口大省和消费大省,主要包括山东、河南、安徽、四川、浙江、江苏和广东等省。而这样的分布也为疫情防控创造了天然的优势和客观上的及时、坚实的保障。
医药财经文章写道,“预计2020年医疗行业需求占比将大幅增长,与农业占比差距进一步缩小;公共设施占比也将出现可观增幅,加之居民消费量的助推,2020年市场结构将在疫情的影响下呈现鲜明的特征。但我们认为对于2021年而言,部分产品需求增速存在高位回落的可能,市场结构也有望逐步回归正常。”
中信建投分析师认为,短期来看,全球防护消杀用品供不应求,目前多国防疫物资出现短缺,消杀防护耗材短缺需求只增不减。公共安全装备网预计消毒液企业将获取大量海外订单,迎来阶段性增长机会,业绩可能出现暴增。
04
防疫无人机
“居民朋友大家注意了,现在是防控疫情的关键时期,在疫情期间,请大家增强防范意识,外出必须佩带口罩,避免聚集,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 日前,浦东沪东新村街道居住在高层的居民们也能够收听到来自警方和居委的贴心防疫叮嘱了。
无人机现在已成为防疫管理的重要帮手,既有效减轻了一线防疫人员的工作压力,还有力保障了职业安全。
普华鹰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向阳表示,“显而易见,无人机的价值进一步凸显,这将极大促进行业发展,无人机将参与更多、更广泛的城市管理工作。”
吴向阳还介绍,企业计划与西北工业大学、鹰潭高新区成立江西翱翔智能无人技术产业研究院,练好“内功”,迎接无人机产业的全面爆发。
疫情期间,大疆设立1000万元基金支持各地战疫先锋,并发布消杀指南,使用植保无人机支持各地抗击疫情等;迅蚁科技提供医疗检疫物品及物资的无人机配送;易瓦特捐赠医用物资,组建专项“应急防控保障飞行队”;极飞科技设立防疫消杀专项基金,发起极飞科技全国无人机防疫消杀“春雷”行动。
此外,顺丰、京东物流、苏宁物流、菜鸟等物流配送企业也采用无人机进行快递、物资的配送。
在智能鸟无人机董事长王效波看来:“接下来,无人机的市场竞争会非常激烈,很多国际的巨头和各个国内的创业公司都会做。在3-5年以内,可能会有很多新公司冒出来,当然也会有很多公司倒闭”。
同时,他提到,虽然当前无人机热度较高,但是之前做无人机的公司并不多。现在已经有很多新的企业、一些上市公司或是投资集团,都看好无人机这个领域。总得来说,现在有很多的资本企业看好这个行业,所以后期会有更多新的无人机公司诞生。
工信部2017年印发的《关于促进和规范民用无人机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民用无人机产值将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速25%以上。
科比特航空董事长卢致辉对《通信产业报》记者讲道,这次防疫战也激活了无人机应用于疫情防控的大范围高空的政策宣传宣导,大范围的疫情防控巡查,大面积快速测试人群体温,交通管控,无人机自动化大范围消毒消杀等新的场景化应用需求。
那么,无人机在疫情期间倍受重用,是不是就意味着将会迎来破晓?公共安全装备网认为,从无人机的市场规模看前途一片大好,毕竟无人机拥有较为复杂的产业链,无论是产品研发还是应用服务,其附加值都相对较高。
05
防疫机器人
这次疫情让消毒、测温类机器人有机会冲上防御一线,在无人接触世界扮演起了重要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减轻医护人员工作强度,也减少交叉感染几率。
如上海钛米机器人30多台智能消毒机器人在武汉各医院使用,可以做到人机分离,保障人员安全。美国华盛顿一家医院病房中通过机器人进行治疗,让新冠肺炎患者得到了痊愈,减少了额外感染风险。广州南沙万达广场启用5G巡逻测温机器人,可在五米内最多同时实现10个人的头部区域精准测温。
日前,工信部发出倡议书,呼吁AI相关单位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组织科研和生产力量,把加快有效支撑疫情防控的相关产品攻关和应用作为优先工作。倡议书提出,尽快利用人工智能补齐疫情管控技术短板,快速推动产业生产与应用服务;优化AI算法和算力,助力病毒基因测序、疫苗及药物研发、蛋白筛选等药物研发攻关。
据优必选科技CBO谭旻介绍,在解决整个城市的综合治理和疫情防控方面,优必选科技和深圳市公安局宝安分局联合打造的全国首个5G机器人义警“黄田田”, 在深圳鹤洲检查站担当高速检查站义警,配合深圳警方全天24小时提醒过往司机提前扫码登记,同时进行疫情广播宣传,减轻警力压力。
优必选相关负责人曾对外表示,疫情过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距离将会变大,服务机器人就会去填充这些因为社交距离变大所需要的一些工作。但智能服务机器人目前尚处在非常初期的起步阶段,没有达到大规模普及和应用的地步。
达闼科技副总裁兼CMO葛颀表示。“不管是从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来看,还是应对自然灾害事件,服务类机器人能够承担大量任务,也非常独特的功能。零接触、零交叉感染、高可靠性,24小时在线。”
“医疗行业本身拥有足够的商业落地场景。”上海钛米创始人潘晶说到,以消毒机器人为例,其应用场景就包括隔离病房、ICU、手术室、发热门诊等在内,而医疗行业需要更安全、可靠服务的特点正是医疗服务机器人能够商业落地的关键。
YOGO ROBOT的CEO赵明认为,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无人化服务,是公共空间新基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正在与其他基础设施构成互相协作的生态进化。
易普森集团董事长李小军认为,医院机器人的发展是公共卫生体系信息化、自动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链条。
可以看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确实对我国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新经济起到了“推进器”的作用。那我们是否已经迎来了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副秘书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认为,人工智能新经济在未来要得以充分发展,核心技术和品质是根本的保障。
总之,疫情这只“黑天鹅”给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疫情也会给整个公共卫生行业的改革,包括装备、体制和人才选拔机制都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无论怎样我们坚信,公共卫生装备作为保护群众健康安全的重要领域之一,未来将日益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为保驾护航人类健康肩负更多责任、发挥更大价值。